Esquire 國際中文版君子雜誌

Esquire 國際中文版君子雜誌

摩天樓始終集建築設計之最,這些巨型人造體令人瞠目結舌的不只是參天之姿,超越視覺效果之外的還有建築本身附加的商業發展、公共價值的地標意義,甚至是政治上的策略。世界唯一摩天大樓設計大賽「eVolo Competition」今年仍舊保持著2006年剛發起時的初衷,開放給參賽者以提供各種天馬行空的摩天建築前衛理念,同時遴選出佼佼者並為下一世代的指標性大廈滋養出更無與倫比的設計概念。

從473件作品中挑選出三件優選及22件佳作,美國eVolo雜誌今年的評審團(今年由世界建築社群獎總監Berrin Chatzi Chousein、Salon Architectures事務所創辦人Alper Derinboğaz、J. MAYER H. and Partner Architekten mbB創辦人Jürgen H. Mayer、Latitude Architectural Group社長Manuel Navarro Zornoza、Synn Architects社長Michael Neumann、日本佐佐木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佐佐木龍一、波士頓慕達建築事務所創辦人盧昀所組成)根據參賽者作品的材料、科技運用、工序、美感以及空間結構加以評定,同時也審視參賽者所要傳達的建築意念,更重視作品是否充分敘述建築環境與自然的共存關係。

為抗疫而生的巴比倫塔

由袁鑫浩、許偉元(音譯)等四人組成的中國設計團隊所提出的「流行病摩天塔」(Epidemic Babel),乃針對目前全球武漢疫情所發想出的臨時醫療大樓;四人設計團隊以中國病疫擴散程度為背景,提供模組化醫院的構想,而這種因地制宜快速組裝的建築概念可簡化為鋼骨結構及附帶的模組化病房,在營造過程中相當便於運送。實際上不管爆發怎樣的病毒,總會有塵埃落定的一天,臨時醫院屆時都必須拆除以空出珍貴的土地資源。而模組化醫院的好處,便是利用便於運輸的特點分拆送達到其他地點並重新組裝,可減少資源的浪費並大幅降低建設過程的碳足跡。

模組化結構的關鍵在於輕量化的材質,運用較輕且高強度的建材,該團隊想像著這套建築模式於兩天內在武漢市快速建成,並且在疫情消失以後,甚至還可運送到非洲國家幫助他們抗疫。在相當彈性的建築結構下,流行病摩天塔無需太大的土地坪數便可在極短時間內以鋼骨結構置入基樁,接著再將病房、門診室、實驗室等模組化立方體房屋一一裝載在鋼骨架構上;業主可依照當地病情和提供的醫療規模彈性配置,當然還可以綠建築為目標加入生態屋頂和太陽能光電板等設施。

平等平權的高樓公園

得獎的第二位同樣是讓人相當的中文名,目前任職於紐約Rockwell Group設計公司的譚玉田(音譯)和洛杉磯MAD architects建築公司的許雲濤(音譯)以「平等自然」(Egalitarian Nature)作品,相當程度地表達了人類想遠離都市喧囂,親近大自然的心願。這種新型態的公共空間變形體的構想便是開放給全體市民使用,不論老少、貧富、男女,在這棟摩天樓內皆享有平等的權利,就如同一座山丘般在傳統大廈結構上加入了自然體驗的元素。

Z字形的登樓模式讓各樓層中相當抽象的空間概念,妥善安排造景,讓造訪的人們在各個角落能與自然來場不期而遇;該提案為高塔建築類型額外提出了一個可與都會生活環境巧妙融合的綠地空間;在他們的想像中,未來要在都會區尋覓土地來創造新的公園綠地會比現在困難許多,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在有限的地坪上朝高空方向爭取空間,並成為替代郊區山路的市中心登山健行另類方案。

不同於傳統摩天大樓乃專屬於財閥、公部門或單一富豪的特權象徵,「平等自然」中取而代之的是逐層繁衍的植被和樹木,而不是超級資本主義。因此在人人平等、親近自然、塑造自然和運動健身的綜合概念下,這棟摩天大樓並不需要電梯。在譚玉田和許雲濤的構想中,這座高塔破除以往以大廳、辦公室/住戶、公共設施組成的典型模式,在內部各空間以非特定方式錯置,各類型區域可彈性延伸或甚至形成三維上的形變,人、自然與建築達成新的關係,並藉此發展出更多超乎預期的互動結果。

因應鉅變的海岸防波堤

一支來自台灣的小團隊也在本屆競賽中大放異彩,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助理教授江梓瑋和學生Alejandro Moreno Guerrero的兩人小組則是將主題放眼地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的問題,構想出「海岸防波堤」(Coast Breakwater),假想地點為非洲塞內加爾西北部的聖路易市,該市自17世紀建立以來,一直依畔著塞內加爾河出海口,成為數代塞內加爾人可漁可居的聚落。長期以來,聖路易除了層出不窮的政治和社會紛擾外,逐漸上升的海平面也嚴重影響到當地生態,重創居民經濟。

江梓瑋和Alejandro Moreno Guerrero提出的建築概念,則是運用傳統的柱狀連結架構相互支撐以抵抗海水帶來的腐蝕性,而這種類似書架和書櫃的結構以提供向上增加樓層的良好基礎,相當類似當地老木樓的概念,透過極具抗拉強度的拱形結構加以配合,接著讓人類的生活空間逐步往上堆疊。這項建築理念將環境適應性和高度延展性巧妙結合,既然海平面上升已不可逆轉,類似的建築或許為未來的聖路易市民帶來安全的因應之道。

Text by Geoff Lai Images:courtesy of eVolo

延伸閱讀:

男人就是該DIY秘密基地 Amazon推出4坪自組工作室

智利黑混凝土度假屋 前衛舒暢的豪宅質感

相关推荐

置若罔闻
bt365登录

置若罔闻

📅 07-17 👁️ 3521
早期LOL解说冷小莫去哪了? 近况被扒落幕了?
365bet足彩论坛

早期LOL解说冷小莫去哪了? 近况被扒落幕了?

📅 07-06 👁️ 9167
体彩世界杯赔率变化规则,体育彩票世界杯规则
365bet足彩论坛

体彩世界杯赔率变化规则,体育彩票世界杯规则

📅 06-27 👁️ 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