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爱国报人俞颂华诞辰130周年:人生为一大事而来

纪念爱国报人俞颂华诞辰130周年:人生为一大事而来

▲1921至1924年,俞颂华在柏林,时任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联合特派记者常驻德国(1921年上半年常驻莫斯科)为民国首批驻外记者

俞颂华(1893-1947),1893年3月9日生于上海,原籍江苏省太仓市,原名俞庆尧,笔名澹庐,垚,等。1905年起,在上海澄衷学堂(现为上海北外滩澄衷中学)12岁的俞颂华与14岁的胡适等为同学,校长蔡元培。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8岁的俞颂华为复旦公学(现复旦大学)在校生,参加其胞兄俞凤宾(圣约翰大学医学博士)组织的战地救护队,奔赴南京战役,冒着硝烟炮火冲在紫金山前沿阵地抢救伤员,至12月2日攻克南京城,受到军方李将军表彰。他历经革命战争的洗礼,九年后,冒着苏俄内战,努力采访,勇往直前。

1914年,他在复旦公学政治经济学系毕业,与钱智修、陈寅恪、梅光迪为同学,与于右任、邵力子校友师兄为好友;校长严复,后为马相伯。

1915年,俞颂华考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社会学专业。在校期间,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激烈抨击传统儒家思想,引发广泛争论,24岁的俞颂华致信38岁的陈独秀表示反对,并认为:“孔教是宗教,但可改良而不可废弃。”陈阐述其孔教必当废弃的理由。但俞并不认同,继续致信争论。1917年《新青年》3月1日和5月1日,分别刊载两人的四封通信,数千字。

胡适日记:“1917年7月5日,我从美国留学回国,途经日本,与俞颂华和郭虞裳在东京一聚,相见甚欢,两君皆澄衷学堂同学也。”1918年,俞颂华毕业回国在上海。

1919年4月,26岁的俞颂华在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任主编,《学灯》副刊始于1918年,每周出半个版面。俞颂华接手改为日刊,为两版,调整内容为促进教育,交流文化,为社会学子立说之园地,发起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研究的征文,受到各类探究者的响应。在国难当头,中国向何处去,寻找适合国情的理论。他与22岁的宗白华等同事,刊载李大钊、杨昌济、张闻天、陈望道等文,转载青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发表的政论文《民众的大联合》,郭沫若最早的两首新诗,以及叶圣陶、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早期作品均在此发表,成为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之一,成为“上海报坛的一盏明灯,在青年和进步知识分子中起着鼓舞的作用(徐铸成语)。

同年6月,陈独秀被捕,俞颂华在7月1日和18日《时事新报》撰文呼吁释放,还引用陈独秀曾对其说“我们青年立志要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见《俞颂华文集》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1页)在大家的努力下,陈独秀在9月获释,次年到上海发展。

▲1919年起,俞颂华任《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

▲1919年9月《解放与改造》创刊号封面,1920年9月改名《改造》封面

▲2021年7月,央视1台播出《山河岁月》纪念中共百年系列片第5集《去远方》截屏:左起,瞿秋白、俞颂华、李仲武,1920年10月赴苏俄采访

▲央视4台国家记忆栏目播出《瞿秋白》,1920年11月,上海《时事新报》和北京《晨报》连续刊载《共同启事》:“10月16日出发前往俄国特派员:瞿秋白、俞澹廬即俞颂华”

1921年3月8至16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列宁在大会作了报告。俞颂华采访会议。3月31日的北京《晨报》刊载俞颂华发回“莫斯科3月19日专电”,标题为《劳农政府最近之大问题:城市中粮食问题、西部之叛乱问题》。

俞颂华采访苏俄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工农业等方面的情况,不断发回《旅俄之感想与见闻》和《俄国旅程琐记》达4万字,在两报连载,尤其是从7月9日至9月5日在《晨报》连续报道37次,受到广泛关注。

同年5月19日,俞颂华完成了对苏俄的全面采访,离开莫斯科,只身前往德国柏林,经由立陶宛、拉托维亚和波兰采访,担任两报驻德国特派记者,报道欧洲各国情况。8月10日,柏林中国留学生举行报告会,请俞颂华介绍苏俄情况。

俞颂华在柏林不断发回关于在一战后的德国和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态的大量报道,告知国人“欧洲发生了什么和未来怎样发展”;前往法国报道《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之近况》等,成为国人了解世界的窗口。同时,俞颂华留学柏林大学,还聆听爱因斯坦的讲课,与朱家骅(后为中央研究院院长)、吴经熊(后为上海法院首席大法官)为同学,与朱德、周恩来为好友。

▲1921至1924年俞颂华(右)在德国

1928年起,俞颂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东方杂志》编辑,在总编辑钱智修的关照下,他兼任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沪江大学商学院、中央大学商学院等大学教授,讲授伦理学、社会学、逻辑学、新闻学课程,办刊和讲学两不误。1931年起兼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新社会》半月刊总编辑。

1932年1月27日23时30分,日军向上海闸北发起攻击,十九路军第78师156旅翁照垣部奋起抵抗,“一·二八”事变爆发。上海商务印书馆及其东方杂志社被日军炸毁,上海不少杂志停刊。但是,此时的民众士气却是最高昂的,需要创办一份大型的综合杂志,鼓舞社会。在《申报》创办60周年之际,52岁的该报总经理史量才聘请39岁的俞颂华创办《申报月刊》并任总编辑,同年7月出版的创刊号达330页。

俞颂华不顾自家被炸毁,生存无着,却积极为宣传抗日而奔走,找到打响淞沪抗战第一枪的翁照垣旅长,请年长一岁却比自己晚多年留学日本的翁旅长撰写《淞沪血战回忆录》,刊载在创刊号并连载,还汇编成小册子出版,大力宣传,鼓舞国人的抗战士气。

▲俞颂华约翁照垣旅长撰文《淞沪血战回忆录》在《申报月刊》连载

▲十九路军156旅翁照垣部英勇的抗日将士

《申报月刊》(后改为周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发行量15万册,成为全国第一,为文化人增加了发言空间。

鲁迅在日记写到:“1933年12月8日晚,在新雅酒楼应俞颂华之邀,同席共九人。夜风。”

当时,鲁迅被打压,俞颂华前后为其发表杂文14篇,之后设宴感谢鲁迅的投稿并继续约稿。同席的茅盾因俞颂华的约稿,在《申报月刊》创刊号发表小说,其原名《倒闭》,被俞改名为《林家铺子》,使之更中性客观;巴金因其小说《沙丁》发表,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该刊展开讨论。为此,俞颂华一并宴请感谢并继续约稿。1936年10月19日,鲁迅去世,俞颂华夫妇和长女前往送别。1934年,史量才遇难,继任总经理马荫良请俞颂华担任《申报》总主笔即总编辑。

▲1932年,俞颂华在《申报月刊》创刊号刊载茅盾的《林家铺子》和巴金的《沙丁》,戴望舒、潘公弼、俞寰澄等社会贤达和学者的文章

▲1937年5月23日《申报周刊》封面,延安城楼的抗日标语,此楼早已被拆除。俞颂华使用的是从德国带回的禄莱双反相机拍摄

▲《申报周刊》封底,记者俞颂华和助手孙恩霖从上海飞抵西安,由叶剑英安排乘坐八路军办事处的运粮大卡车前往延安(1999年俞梅荪在北京图书馆翻拍原件)

▲延安城楼第二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邓绍根教授看到本文上图“延安城楼”(俞颂华摄),他正在延安出差,在展览馆看到此图就拍来了。此图的城门楼上增加了“欢迎为国共合作而努力的中央考察团”横幅。经查史料,在“西安事变”后,国民党派出中央考察团,1937年5月29日抵延安,城门楼上有欢迎横幅,终于发现珍贵的第二图(2023-07-01)

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申报周刊》停刊。次年,俞颂华赴任湖南芷江中央政治大学新闻系主任(后迁至重庆);1940年,因分别谢绝陈布雷和中央政治大学教务长陈立夫邀其参加国民党,放弃优厚的待遇,毅然离开该校,开始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办报,前往历任香港《星报》、新加坡《星洲日报》、《光明报》(社长梁漱溟)、《国讯》(社长黄炎培)半月刊、《广西日报》、《大刚报》等报刊总编辑。

1945年起,俞颂华担任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主任(副主任马荫良和教授曹聚仁),如今健在的学生有97岁的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98岁的张英霖(苏州博物馆原馆长),校址在苏州拙政园内。张英霖说:当年俞颂华的名声很大,全国各地的青年都是冲着他的声望来报考的。他指认俞的教研室和宿舍在拙政园东院的秫香馆旁边。

1946年初,贫病交加的俞颂华一家回到上海,租住江苏路480弄76号3层的单间。国民党中执委常务委员并教育部部长朱家骅(俞的留德同学)前往探望并邀其到南京办报,许以洋房和专车等高级待遇,俞颂华婉言谢绝,继续坚守无党无派。

1947年5月,全国大中城市的学生纷纷举行罢课和游行示威,多名学生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游行中被军警殴伤,造成震惊全国的“五二○”血案。全国60多个城市的学生团结一致,成立全国学生联合会,与工人、农民、市民的斗争汇聚成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学潮,不少学生因参加“五二〇”学运而被开除。在上海江苏路家中患肺结核重病的俞颂华立即前往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与校长据理力争,抗议开除学生。他悲愤交加,当场吐血,旧病发作,10月11日在拙政园去世,享年54岁。为此,该校学生都未被开除。(1950年夏学校迁并,后为今日之苏州大学;2015年拙政园远香堂旁边的长廊建《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院址记》石碑,记载俞颂华等曾在此任教。)

▲2021年夏,马荫良的外孙女张正华在苏州拙政园长廊《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院址记》石碑,记载新闻系主任俞颂华、副主任马荫良、教授曹聚仁在此任教(曹聚仁之子曹景行因病未能前来)

▲拙政园长廊《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院址记》石碑记载,院长陈礼江,教授:许德珩、顾颉刚、俞颂华、马荫良、曹聚仁、刘雪庵、吕凤子等在此任教

2010年建成的上海愚园路1065号《历史名人墙》,有曾居住本社区的康有为、蔡元培、陈独秀、瞿秋白、黄炎培、沈钧儒、俞颂华、施蛰存、张爱玲、恽代英、傅雷等40位民国人物的展牌,俞颂华与其中十余位均有交往与合作。江苏路480弄76号被市政府定为“俞颂华旧居”。

在俞颂华诞辰130周年之际,“中国肖像漫画家在线”精心创作的漫画,栩栩如生,把俞颂华激活了,从百年前的故纸堆里请出来,进入现代社会。

漫画家王永生、王立人、宓风光、喻志军、庞平、由昆仑、海印、胡三银、刘嘉圣、张树军、大强、牛晓辉、徐铁军、宋钦日、张明森、孙新义、林森、张红彦、冯火的精心创作,有的神似,有的形似,惟妙惟肖,各有千秋。

▲1919年,26岁的海归俞颂华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改为社会学子立说之园地,成为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之一。王立人/作

▲1941年8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机关报《光明报》创办,社长梁漱溟、总编辑俞颂华、总经理萨空了。王永生/作

▲宓风光/作

▲喻志军/作

▲刘嘉圣/作

▲庞平/作

▲由昆仑/作

▲海印/作

▲胡三银/作

▲大强/作

▲张树军/作

▲张明森/作

▲宋钦日/作

▲林森/作

▲牛晓辉/作

▲冯火/作

▲1920年10月16日,右起,21岁瞿秋白、27岁俞颂华、李仲武赴苏俄采访,民国首批走出国门的驻外记者。海印/作

▲2014年12月,瞿秋白之女93岁瞿独伊和李晓云母女邀俞颂华之孙俞梅荪夫妇到家中做客。午饭后,瞿独伊老人稍息后,继续聊至傍晚,大家捧着右起瞿秋白、俞颂华、李仲武在1920年前往苏俄采访的相片合影

▲2020年11月9日,第22届中国记者节暨太仓“俞颂华新闻奖”,俞梅荪向获奖者赠《俞颂华传》

▲2020年,俞梅荪在上海江苏路480弄76号3楼“俞颂华旧居”介绍俞颂华和自己及弟弟在此生活的往事

▲俞梅荪讲祖父俞颂华,在上海愚园路1065号《历史名人墙》的大屏幕显示,俞在江苏路480弄76号自家即“俞颂华旧居”口述历史。

栏目主编:张陌、尤莼洁

文字编辑:狄斐

本文作者:诚艺信

相关推荐

释放CPU超频潜能,玩转主板功耗墙
bt365登录

释放CPU超频潜能,玩转主板功耗墙

📅 09-30 👁️ 6477
基本字义解释
bt365登录

基本字义解释

📅 08-07 👁️ 4860
华为和vivo哪个耐用 vivo最建议买三款
bt365登录

华为和vivo哪个耐用 vivo最建议买三款

📅 08-15 👁️ 782